1. 读后感征文1000字左右
《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》
在寒假里,我读了一du本名著——《假如zhi给我三天光明》,读完此书,我在海dao伦凯勒身看到了很,感触也很多,学到了更多。
海伦凯勒在十九个月大的时候,一场大病无情地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。海伦六岁时,充满爱心的沙莉文老师走进她的世界,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。海伦不光学会了读书、写字还学会了说话,并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在哈佛需要四年才能完成的学业,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著名作家和教育粗、家。
世界上还有许多身残志坚的人,比如:爱迪生,霍金,桑兰……他们和张海迪一样都持之以恒,坚持不懈。想到这儿,我明白了: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。不论是残疾人还是正常人,我们都不能向命运低头,要乐观向上,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,去坚持,绝对不能半途而废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会成功,我们的努力才不会白费,我们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!
2. 读后感征文1000字左右怎么写
明洪武年间,四川贡生青文胜起为龙阳典史。时龙阳县民苦于苛政重赋,"啼饥之子妇,悲于室中;号寒之老赢,嗟于道上"。
青目睹后痛心疾首,冒越呈诉状之罪名,向洪武帝连上三疏,"敢献鄙言,钦邀圣听",为民请命。
疏云:龙阳"地本弹丸,赋如大邑;田非肥美,税重膏腴。
欲救饥而纳赋无资,欲纳赋而救饥莫措,民命难堪,天鉴唯聪。
诚惶诚恐,谨以上闻",三疏均石沉大海,又伏乞见驾,被挡殿外;跪禀高官轿前请为代奏,亦遭拒绝。于是他决心舍身活民。洪武二十四年(公元1391年)五月初一日,青系疏于发髻,自缢于登闻鼓下,时年32岁。翌日,轰动满朝文武,洪武帝急命钦差赶赴龙阳勘察,只见"水毁金矶","鱼行陆地",使臣拔腐禾以复命。
皇帝感悯青文胜为民献身,诏谕减免龙阳赋税十之有六,年纳税谷一万三千石,永为定额。
青文胜后人定居龙阳,为青氏祖。县民感恩戴德,建惠烈祠于城东,祠内题联:"一点丹心全赤子,九重红日照青祠",以昭烈荫后。
3. 读后感征文1500字左右
读完《牛郎与织女》这个故事,我被牛郎那种乐观的精神所感动。
故事讲的是:从前有个人叫牛郎,被哥哥和嫂子赶了出家。在老牛的指引下,和织女结了婚,生了两个孩子。王母酒醒后,命人将织女捉回来。但织女不死心一定要和牛郎在一起。最后,王母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见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无论做什么事情或者遇到困难时,千万别斤斤计较,只要坚持不懈,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没有办不到的事情!
4. 读后感1000字作文大全
《《稻草人》读后感 》
生活中,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,它被插在稻田的中央,用来驱赶叼稻谷的麻雀等。寒假里,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《稻草人》。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稻草人不能走,不能说,不能动,和现实生活中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。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思想,心肠很好,一心想帮助受伤害的人们。
这个故事十分感人。稻草人的主人是个年迈的老太太。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生病去世,老太太因为伤心过度,她落下了动不动就流眼泪和心痛的毛病。再加上前几年闹水灾,庄稼收成又不好,老太太干瘪瘪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皱纹。这一年,稻子长得很壮实,而且雨水也不太多。眼看今年有好收成,她笑了!可是稻子的天敌——一种灰色的蛾子飞来了。它们在稻叶上安了家,肆无忌惮地下了很多卵。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,但蛾子们并不把他放在眼里。稻草人想到主人干瘪的脸,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运,心里像刀割一样。稻草人使劲地扇扇子,可是蛾子们还是继续放卵,然后从容不迫地飞走了。稻草人多想告诉老太太,可他不会说话,他好伤心……
河里传来一阵咳嗽声,原来河面上停着的小船里躺着一个病重的孩子。他用轻微的声音叫妈,可他病得太重了,根本叫不响。他的母亲是个渔妇,靠捕鱼为生。孩子口渴急了,喊着要喝茶,但渔船上哪里有茶呀?妇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给他喝。妇人捕到一条鲫鱼放在桶里,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脚下。稻草人多想燃烧自己为孩子烧那条鲫鱼补补身子,多想拆开自己给孩子一些温暖。但他只能一动不动地呆着,他伤心极了……
突然, 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妇女的哭声惊醒了。原来她的丈夫把家里的钱财全赌光了,最后想把她给卖了。她走投无路,想到了投河自尽。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轻生,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,看着渐渐消失的背影,稻草人却什么也做不了。他伤心地哭了……
稻草人多想帮助身边的人们! 为了驱赶破坏稻谷的灰蛾, 他使劲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诉老太太, 为了挽救生病的小孩, 他想变成被子给孩子温暖, 为了阻止妇女跳河, 他流尽了眼泪。
最后,稻草人倒了!不是因为他怕辛苦,而是因为他的心碎了,像玻璃一样碎了。于是,稻草人倒下了!
稻草人的精神是多么崇高!处处、时时为别人着想!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这样,为别人多着想一点,多献出自己的一点爱,那么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那首歌唱的那样: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!
2
稻草人是用稻草扎成的一个草人。插在庄稼地里,用来驱赶叼稻子的麻雀。他虽然不能动,也不能说话,但是心肠很好,一心想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。
在一个漆黑的夜晚,稻草人亲眼目睹了三件令人十分伤感的事。
稻草人的主人是一个老太太。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得了重病死去了。老太太老眼昏花,根本看不清东西,只有靠种稻田养活自己。每年庄稼都闹灾荒,年年收成不好。今年好不容易等来了风调雨顺,稻子却被虫子吃了个精光。稻草人担心主人承受不住一年又一年的伤心,急得恨不得扑上去赶走虫子,但是却一动也不能动。
一名渔妇坐着一艘小船,带着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孩子捕鱼,想给生病的孩子熬鱼粥喝。孩子口渴了,渔妇就用碗从河里舀起一碗河水灌进孩子嘴里。孩子咳嗽得更厉害,只剩下喘气,后来就没声了。即使孩子生了重病,渔妇也没有空闲和时间去照料他,不得不硬着心肠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。小孩子多可怜啊。稻草人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火给孩子煮茶喝。可是,稻草人没有办法,心里虽然很悲痛,也只能一面叹气一面哭,像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,连半步也不能动。
另一位妇女更伤心。因为孩子死了,丈夫赌钱把家全败光了,就连她也要被丈夫卖掉。心里别提多难过了。来到这河岸要投河自尽。稻草人着急死了,想救她,拉住这位妇女,阻止她寻死。但是它办不到。它恨自己,认为见死不救是自己这一生最大的罪孽!
稻草人的心地非常善良,和人差不多。它非常同情受害者,为了扑灭主人的仇敌——蛾子,他愁眉不展,像害了病似的,伤心极了;为了能让生病的孩子有一口茶喝,他宁可自己烧为灰烬,也在所不惜;为了挽救那名悲伤妇女的生命,他的心像玻璃一样碎了,昏倒在田地中间。稻草人是一个富有同情心,不怕牺牲自己,一心想去帮助别人的好心人。他多想用自己的心去温暖他人,但连这他都做不到。他恨自己对每一件事情都无能为力。
但愿我们世间多一些像稻草人这样的好心人,人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!
5. 读后感作文1000字
读《作文有道》有感 淄博实验中学 盛蓉 文章,是大事。
写文章,是语文教学中的大事。教会学生写文章,是语文教师的头等大事。南北朝的刘勰在《文心雕龙》中写:“情者,文之经,辞者,理之纬;经正而后纬成,理定而后辞畅,此主文之本源也。”事理定,而文辞畅;情理清,而经纬明。明代王伟说:“道与文不相通,妙而不可见之谓道,形而可见之者谓文。”道文之辩,在形神之间。自古及今,每一个写作者都试图寻找到突破写作方法的“法”与“道”。他们是写作道路上的“探路者”。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舞台上,也有这样一位“探路者”,他就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——学者王玉强。几年来,他的专著铺出了一条他自己的语文教研之路,描画出一幅幅语文教学的独特自画像。如果说《语文,丰富的表情》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执着于语文之美、语文之韵的探寻者与感悟者;《诗解语文》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怀一颗诗心叩问先贤的对话者与书写者;《深度教学》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语文教学、教研的沃土中的耕耘的思想者与劳作者;那么此刻,当轻轻合上王玉强老师《作文有道》的专著后,一个在写作的长河中思考与探寻的泛舟者与弄潮者,浮现在我们的面前。作文,有道;《作文有道》,有道。大道至简 作文的道,做加法容易,做减法难。《作文有道》的减法之道,从封面就已经开始了。最朴素的灰白色,最纯粹的照片,最中规中矩的题目,其实,这不就是恰恰就像作文本身吗?洗尽铅华做文章,留下真醇感后人。花哨的表面,注定是浮华的内涵;繁华落尽,才真正是一等一的好文章。从《新思维作文——作文=1+1+1》到《记叙文=细节+细节+细节》,再到《议论文=事例+事例+事例》,他试图用最简单的方式给学生打开一扇写作的大门。很多时候,从“妙不可言”到“意会言传”,这困扰老师和学生的一纸之隔,往往成了鸿沟之险,而王老师却用最贴近学生的方式传递他的作文教学理念。《一切作文都是为了证明》中,他竟给学生讲起了数学,从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入手,引导学生明白了因果论证的论证手法。我们一直呐喊“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”,却在很多时候无意识地缩小了语文的外延。王老师把语文的外延扩大了,他笔下的作文教学自然就触类旁通了。《猛虎嗅蔷薇——不跑题的奥秘》中,他说审题方法的奥秘之一,就是“抄上”。在动辄把“限制思维”的罪名扣到教师头上的年代,他从不避讳谈作文的方法教学,一是因为他有深厚的思想支撑,二是因为他坚守着教育的根本原则——教而有法,学而有得。从看似复杂的作文中理出一条小路来,不必曲径通幽,也不必千回百转,要的就是一针见血的爽利。《都江堰》中,余秋雨笔下“比人类多了一点自信的李冰”建造了旷古绝今的水利工程,德国海德堡,黑格尔、荷尔德林在“哲学家小路”的思考中理清了自己的哲学思想,《作文有道》,不就是在学生与作文之间建立一座沟通读书与写作的“都江堰”吗?不就是在作文教学的芜杂中找到了一条明晰的道路吗? 路在脚下 王老师每到一处,总能发现写作的源泉。他去澳洲看望孩子,写一组澳洲见闻的随笔,字里行间是教育者放不下的教育情结;他到全市高中视导,在课堂听课的间歇,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流;他到全国各处做课、讲学,不忘把各地的教学困惑收集起来,找到写作的突破点。“在某校听课,我顺手拿起一本学生课桌上的书”“到淄博一中听课,在课桌与课桌之间,我好像又是学生似的”“一到桓台一中高三教研组,老师们就把一沓作文交给我”……这样的句子在《作文有道》中俯拾即是。在教学的第一线行走,作文就贴近了真实的学生。他思考,却绝不做止于思考的僵硬雕塑,他把思考变成笔下的文字,或写下水作文,或亲手修改学生的文段,或与博客中的来访者笔墨问学。所以他笔下的作文是灵动的生活,既高屋建瓴,又和学生“无缝对接”。《人生的加法与减法》《牵牛花与自己的花》……把生活的问题凝练成教学的思想,又把教学的思想化作具体可感的文字,《作文有道》,就是生活中开出的花。王老师常说:“语文老师要做个有心人。”心在哪里?不就在这点点滴滴的生活片段里吗? 没有观察就没有思考,没有思考就没有写作。观察与思考,就是生活的道路。走在路上,偶尔会碰上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踽踽独行的王玉强老师。他骑得很慢,颇有点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意思。或许,在生活的道路中慢慢欣赏的他,正在思想的道路飞奔…… 做点什么 在《作文有道》的后记中,王老师写下“一定要做什么”,这是他对自己的告诫,又何尝不是一个师者、长者的肺腑良言? 在《发现学生议论文中的问题》中,他痛心地追问:“这就是我们学生的作文?这就是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的作文吗?……难道文章没有基本的形式?没有基本的结构?没有成熟的范例?”这份对教学的焦虑,折射的恰恰是一位师者的良知。正是因为这份良知,他的博客几乎天天更新,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所思所想,无论是慕名而来的省内外教师,还是不知名姓的学生,凡有所问,他必有所答。《中考作文就是一个作文题》源于一位教师为即将中考的孩子进行的询问,《海明威要到你的作文里去》源于一位不知名的家长在博客上的留言,《评述式作文如何“评述”》源于老师们的集体“发难”…… 古人说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,《作文有道》,从某种意义上说,做的正是“传道受业解惑”的事。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工作,也是一生的工作。在书的后记中,王老师写下“……活在世上一定要做点什么,实现点什么,或改变点什么吧。于是,我致力于作文教学,写成了这本书。” 做点什么,善莫大焉。马克思·韦伯在《以学术为志业》中写到:“灵魂不经过寂寞与清苦之火的锻打,完全炼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来。”相信《作文有道》的每一篇看似轻巧的文章,必然都经过了寂寞与清苦之火的锻打。在《作文有道》的《自序》中,王玉强老师引用了爱默生的一段话自勉,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妨都以此砥砺自我: 真正的船只,就是造船的人。